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
4468㎡
博物馆占地面积
1538㎡
展陈面积
静默里传承华光,方寸间一览千年。博物馆是历史的宝库,是艺术的殿堂,人们在这里得以守望来路,洞见未来。
钢结构脱胎于近代工业,见证着现代文明。因其坚韧可庇佑苍生,因其轻盈可妆扮世界。它为城市刷新天际,它在天堑架起彩虹。
铁骨仁心,钢构未来。中建科工,长期致力于中国钢结构产业的崛起和进步,矢志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公民,建设了国内首个钢结构主题博物馆——深圳中国钢结构博物馆,以期展示钢构魅力,守护工业遗产,培育科学理念。
欢迎你来,见证一个有温度的企业和一个有情怀的博物馆。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深圳中国钢结构博物馆理事长、名誉馆长
不一样的梦想,结出不一样的果实。
做钢结构博物馆,是中建科工(原名中建钢构)董事长王宏先生的夙愿。
当他把企业带到钢结构行业首位之后,这个馆也瓜熟蒂落。
5月18日,结合建党100周年和“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钢结构博物馆以现场聆听+网络直播的形式举办“致百年的伟大”专场音乐会,吸引了线上线下近4000位观众热情参与。
5月28日,钢结构博物馆受邀参加全国工业博物馆联盟创新发展峰会并分享办馆经验。
6月16日,钢结构博物馆获评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月18日,钢结构博物馆受邀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特别大会和第36届全体大会。
6月23日,钢结构博物馆获评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月1日,钢结构博物馆获评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2月31日,科普教育读本《钢结构是怎样“炼”成的》(初中版)正式出版。
5月18日,珍品“现代法国埃菲尔铁塔钢制铆钉”入藏钢结构博物馆。
6月30日,钢结构博物馆官方网站正式上线运行。
7月16日,钢结构博物馆入选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8月31日,《馆藏撷珍--深圳中国钢结构博物馆馆藏精品图录》(第一辑)正式出版。
12月7日,“第二届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深圳站活动走进钢结构博物馆,来自大陆和港澳台两岸三地的采访团一行 40人进行采访报道和参观交流。
12月12日,钢结构博物馆获评“南山区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12月25日,科普教育读本《钢结构是怎样“炼”成的》(小学版)正式出版。
12月24日,钢结构博物馆获评2018-2019年度深圳市青年文明号。
09月01日,钢结构博物馆参加在日本京都举办的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第25届全体大会(7天)。
05月29日,钢结构博物馆受邀参加第七届深圳儿童国际论坛并分享经验。
03月18日,钢结构博物馆入选“2018中国建筑优秀社会责任实践名单”。
03月05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批准深圳中国钢结构博物馆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的通知》。
12月18日,钢结构博物馆当选工信部全国工业博物馆联盟首届理事单位。
11月29日,中国建筑“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中建开放日大型主题传播活动走进钢结构博物馆。
11月02日,钢结构博物馆正式开馆,开放时间延长为每周六天。
10月31日,钢结构博物馆获评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10月17日,钢结构博物馆挂牌深圳市“儿童友好实践基地”。
05月01日,深圳中国钢结构博物馆获得广东省文物局备案许可,正式入列国家文博体系。
03月13日,珍本书籍《昭和制钢所廿年志》入藏钢结构博物馆。
01月12日,钢结构博物馆开馆新闻上榜“2017年钢结构行业十大新闻”。
09月17日,来深参加“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2016-2017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的70多位钢结构行业专家参观。
05月18日,钢结构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试运营。
03月25日,博物馆工程完工。
12月31日,中建科工五个大区征集的藏品陆续运抵博物馆临时库房。
10月25日,中建集团批复同意设立钢结构博物馆。
07月01日,博物馆展陈布展工程开始施工。
06月29日,纽约世贸大厦残件从深圳蛇口港进关,运抵临时存放地。
05月07日,博物馆展陈施工图确定。
03月02日,博物馆展陈扩初设计方案原则通过。
11月03日,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确定。
07月29日,博物馆展陈大纲内容确定。
10月26日,博物馆工程正式开工。
09月24日,博物馆成功竞得建设用地。
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工信部全国工业博物馆联盟理事单位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会员单位
2018中国建筑优秀社会责任实践案例
深圳市“儿童友好实践基地”
深圳市“最佳创新科普基地”
深圳市“青年文明号”
深圳产业展馆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南山区科普教育基地
“南山儿童科普联盟”成员单位
南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中国建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一样的梦想,结出不一样的果实。做钢结构博物馆,是中建科工(原名中建钢构)董事长王宏先生的夙愿。当他把企业带到钢结构行业首位之后,这个馆也瓜熟蒂落。
能够助王宏先生圆梦,是我的荣幸。2013年7月,我多了馆长一职,负责筹建钢结构博物馆。我发现,公司有史以来最“矮小”(位于地下)的这个项目,难度不亚于我之前参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武汉火车站,因为,它没有标准,藏品也不知在哪,而中建科工的文化,不允许将就。
除了学习,除了想得更周到一点、更细致一点,别无它途。
首先,是恶补有关知识,并考察北、上、广、深的多个展陈设计单位和博物馆。王宏先生无论是到港台还是到国外,只要见到博物馆方面的书,都买回来,郑重交给我。头两次考察,分别是到北京交大校史博物馆和香港规划展览馆,均由原建设部总工许溶烈先生热心牵线,均由王宏先生带队。由此可见王宏先生对博物馆的痴迷,也可知我所承受的压力。
考察不仅能让自己学到很多,还能建立自信。有些馆,没有用心做,我没看上。也就是说,通过考察,我相信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像样的博物馆。
此时,我们还要确定博物馆的建筑方案。本馆是公司总部大楼的配套工程,二者同步建设,由中建东北设计院统一设计。我们首先确定了下沉式广场和博物馆入口即穹顶的方案,然后确定了四层地下室的功能和结构。我还记得有一天,总部大楼建设顾问、公司老领导李雪先生问我:“发榜,你看地下室的柱距定多少合适?”
接下来,是建筑施工、展陈策划、藏品征集三条线同步推进。一般来说,应该先有藏品,再为藏品量身定做馆舍和展柜(台),但时间不等人,我们只能打破常规。
中建科工置业公司总经理于力海先生带领胡晓红、孔祥明、唐应红、王少岩、严明、张帆(以首个字母为序,下同)等人,为本馆筑巢。本馆土建、机电、穹顶、水景、照明施工单位分别是:中建三局三公司、中建四局安装、中建深圳装饰、深圳夺天工园林、深圳金照明。
展陈策划最烧脑。展什么,怎么展,没有标准可循。但凡没有标准的事,烂和灿烂都有可能。首先要明确本馆的边界和外延。当时公司内外有各种建议,我们最终决定将上游的冶炼和横向的造船关在门外,只说钢结构,只说建筑和桥梁。正是因为有这个原则,对于反映古代炼铁的幻影成像,我一度决定取消。我们还决定,在博物馆之外,为公司做一个陈列馆,让两馆各司其职。
从编写展陈大纲(相当于电影剧本)开始,展陈策划进入实质阶段。经过煎熬,展陈策划团队完成了十多万字的展陈大纲的编写(包括多次征求意见,多轮修改)。再依靠上海凡高,完成了视觉方案的设计(也经过了反复揉搓,王宏先生亲自把关)。再后来,完成施工图设计。展陈施工由深圳艺博堂和金凤凰承担,施工过程中我们又完成了大量的深化设计,对原设计也作了大量的微调。从展陈大纲到最终呈现,可以写一本厚厚的回忆录。
没有藏品,不叫博物馆。藏品从哪来?我只能拜托公司五个大区的 “政委”——刘清泉、温军、姚晓东、张世璞、朱瑜。他们带领本大区综合办公室的小伙伴们(葛眺翔、刘实、孙栋、唐高永、陶蕾、王娟、夏利莹、须子鸣、阳丽红、张开明、周海林……),自行或发动各条线的同事按图索骥,神奇地搂回了许多宝贝,本馆现有的藏品,90%是他们征集的。
公司海归博士李任戈先生尤其威武,他把纽约世贸中心的最后一段残件收归本馆。有了这件藏品,我和团队的腰杆一下子直多了。
本馆位于地下第二层,展陈施工一直是“暗箱操作”,无人打扰,但也不知观众的反应。2017年2月的一天,展陈施工正在收尾,公司领导蒋礼先生摸进本馆,据说瞬间石化,然后摸出手机打给我,表达惊喜。蒋先生可能是本馆的第一位观众兼知音。
建馆工作在马义俊先生(时任中建科工总经理兼总部大楼建设指挥长,现任中建四局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戴立先先生(时任中建科工总工程师兼博物馆顾问,现任中建科工总经理)的指导下进行。透露一下:两馆的参观流线,是马义俊先生敲定的;纽约世贸构件的保护方案,是戴立先先生主持制定的。 “公司有很多微信工作群,最活跃的是博物馆群”——这是马总对博物馆团队的肯定和鼓励。展陈策划团队一半以上的成员,来自戴总分管的部门。
李骏骅、左旭平、叶国新、廖新华、徐重良、欧阳超、申屠辉宏、徐坤、蒋礼、杨正军、王朝阳、顾磊、蔡玉龙等公司领导和高管,公司各部门、各单位,以不同的方式对本馆的建设给予了宝贵的支持。2018年底,张薇女士就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对本馆呵护有加。
深圳市舍得在寸土寸金的后海辟出多块文化用地,让本馆有机会生于“豪门”。
从中建集团到国务院国资委,本馆一路绿灯。
建馆工作得到了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及其钢结构分会的全力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许多人士的热心帮衬。
在拜访陈绍蕃、蔡益燕等钢结构专家时,我领略了民国知识分子的风范;在请教张其坤、蔡惠尧等博物馆专家时,我感受到了文博大家庭的温暖。
从接受任务开始,我一直依靠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周爱文先生和部门小伙子陈阳先生开展工作。展陈施工时,本馆执行馆长张利锋先生和曹震、林晓添两位小伙伴加盟,成为博物馆的首批专职人员,给我有力的支撑。运营期间,张利锋先生带领贺晓光、林晓添、刘敏、孙茜等人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以赵小萌为代表的中海物业客服们提供了专业的服务。
建馆始终依靠中建科工的广大员工。例如,序厅里的那根柱子,是戚霖、宋克两位设计师提供的包装方案。试运营的前夜,法务部的小伙子协助各项准备,通宵达旦。在前期编写展陈大纲、后期审核图文内容时,我时常要为某个说法、某个事实,向身边或千里之外的某个同事求证。从团队成员李龙飞先生所写的《我与钢结构博物馆》一文看,他也“骚扰”过十几位同事。限于篇幅,这些同事难以一一列示。
奉献,是隐藏在钢结构博物馆中的两个大字。本馆不仅免费对公众开放,建设过程也饱含奉献精神。展陈策划团队的成员自始至终没有耽误本职工作(展陈团队的绝大多数会议都在晚上或双休日召开),没有领取任何报酬(我能给他们的只有一句话——“这个馆一定会带给你们荣耀”)。他们是:
陈振明、蒋官业、康永平、郐国雄、冷瀚宇、李超、李龙飞、李然光、李任戈、隋小东、王贵成、张大鹏、赵思远、周爱文、朱邵辉……
本馆在征集、典藏、陈列、研究、社会教育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永远也做不完。
在最初讨论展陈内容时,考虑过安排《钢结构人物》,由于标准难以把握,放弃了,但是,做这个博物馆的前后,我脑海中时常出现的,是罗布林父子和艾米莉、埃菲尔、吕彦直、茅以升、陈绍蕃……鲍广鉴、陆建新等等钢结构大师,以及王宏这样的行业领军者。是他们,托举了钢结构,也是他们,让钢结构博物馆一点也不冰冷。
中建科工集团副总经理、钢结构博物馆馆长 周发榜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十日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