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钢结构博物馆开讲啦”2021年第2期(总第15期)在博物馆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题目为“黑胶唱片里的红色旋律”,邀请唱片收藏家冯志文老师作为主讲嘉宾。讲座采用现场聆听+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吸引了线上线下500余名观众热情参与。

讲座中,冯志文老师以百年党史的四个历史时期为脉络,向观众介绍了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歌曲,并通过黑胶唱片现场进行了演绎。曲目包括《十送红军》《松花江上》《南泥湾》《歌唱二郎山》《唱支山歌给党听》《春天的故事》《歌唱祖国》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引发现场观众的积极提问和热情参与,讲座气氛热烈。

“钢结构博物馆开讲啦”是由南山区文明办、中建科工集团指导,深圳中国钢结构博物馆主办的公益活动,邀请不同领域专家面向市民开展讲座,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活动自2017年开始已举办15期,受到观众普遍好评。2021年“开讲啦”活动共6期,将在后续月份逐次举办。
关于黑胶唱片和黑胶文化
01
黑胶唱片是人们对使用留声机播放的黑色圆盘形唱片的称呼。这种唱片是伴随着留声机的发明而产生的,可以分为SP粗纹唱片和LP密纹唱片两个阶段。
黑胶唱片早期为石墨材质,之后使用虫胶压制,转速一般为78转,播放时长仅4分半钟。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行了转速33又1/3转的唱片,采用聚氯乙烯(即PVC)制作,经过几年发展将单面播放时间增加到20分钟以上,因此被称为Long Playing(LP),而此前的唱片也被相对称作Standard Playing(SP)。此后,LP唱片由于在技术和音质方面都胜于旧式的SP,逐渐占领了几乎全部的市场份额,时至今日LP就完全成为黑胶唱片的代名词了。

密纹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也并不完全都是黑色。到1980年代后期,唱片的颜色可以是白色、橙色、透明、萤光色,甚至还可以把歌手的样貌印制在唱片里,只是成本较高而已。
02
黑胶唱片的发展简史如下:
1877年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留声机,当时使用的是录音圆筒。
1887年
德裔美国发明家埃米尔·贝林纳研制出唱盘式留声机,并且母版可以复制,唱片商业化量产成为可能。
1930年代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推出33又1/3转的唱片,但因音响质量差未被广泛接受。他们转而推出新的规格为45转的唱片,时长约20分钟,可存储5首歌曲,被称作Extended Playing(EP)。

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
1945年
英国台卡公司录制了78转/分的粗纹唱片。
1948年
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皮特·格德马克(Peter Goldmark)团队经过研究,发明了密纹唱片。
1950~1970年代
模拟录音和密纹唱片迎来黄金时代。
03
黑胶唱片作为一种声音和音乐的载体,几乎在整个20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直到1984年CD的诞生,由此也产生了收藏、欣赏和研究这种唱片的黑胶文化。
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看,与黑胶唱片同时代产生了一批卓越的古典音乐演奏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录音工业的蓬勃发展。随着时光流逝,音乐家们逐渐凋零殆尽,而那个时代的录音、压制、设计、印刷等工艺仍在,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和聆听黑胶唱片重温当时的文化成就。
从生活美学的角度看,聆听黑胶唱片具有浓厚的仪式感,聆听者也必须更加专注。

1949年2月美国指挥家亚瑟·菲德勒演示当时最新的唱机和唱片
从声音的类真度看,相比CD,黑胶唱片能够更好地达到原音重现的效果,也更能激发人们对原始录音的怀念。
然而在中国,由于消费门槛较高,黑胶唱片并没有形成大规模普及的局面,始终未在大众层面落地生根。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影视剧的影响,国内掀起了怀旧风,黑胶市场出现回潮趋势。2015年12月,黑胶唱片生产再度回归国内,第一条复苏的黑胶生产线在广东番禺正式投产。
(贴士内容来自网络)